betway88必威官网 执业药师

原创糖尿病的那些事儿,带你了解糖尿病在中医界的前世传奇

作者:betway88必威官网 2019-11-18 18:15:34 字号

冬季来临,一年数度的囤膘大赛如期而至。问个扎心的问题,今年你胖了吗?估计你回应的是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。不过要谨记,你可以微胖,但千万记得要控制血糖。

为什么要控制血糖?笔者认为十个人里五个胖,五个多半高血糖。当然,在中国这个肥胖率有点夸张了,但是,这十年来中国的肥胖率确实增长得非常快。因为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,除了吃饱外,一天一杯奶茶甚至一餐一杯奶茶根本不在话下。试想一下,奶茶这么高的含糖量天天这么喝能不胖吗?一胖起来,血糖就高,相应的患糖尿病的概率可不就噌噌噌地增长了。

一、糖尿病的历史沿革

说起糖尿病,你们是不是以为它起源于西医学?那你就错了。糖尿病的中医名叫消渴证。早在公元前400年,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提到了消渴证,并总结了消渴证的来源、治疗方法及预后判断。到东汉时期,张仲景先生撰写的《伤寒杂病论》中记载了治疗消渴证的经方。再到隋代,医学家巢元方编撰的《诸病源候论》论述了消渴证的病因征候。之后再经唐宋的发展,明清的完善,消渴证的辨证论治逐步趋于完整。

二、起源

《黄帝内经素问》中提到的消渴证相关病名就有10种之多,包括“消瘅”、“消渴”、“肺消”、“鬲消”、“脾瘅”等。并且描述了消渴的病因,即感受邪气,情绪抑郁或易怒,爱吃甜的和咸的并且没有节制,气虚血少、五脏虚弱,这些都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。

针对消渴证,该书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。“消渴,治之以兰,除陈气也”,用佩兰治疗消渴,可以除去体内积存的甘肥不化之气。此后,各个朝代的医学家们以此为基础对消渴证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与研究,并留下了诸多中医著作。

三、坎坷与转机

东汉末年不止分了三国,还有张仲景先生的《伤寒杂病论》问世。但是由于战乱频发,《伤寒杂病论》问世不久就散乱于世。几十年后,《伤寒杂病论》遇到了它的贵人:晋朝的医学家王叔和。于是有了今天的《伤寒论》。直到唐朝,也就是张仲景去世800年后,《伤寒杂病论》中的杂病部分才被找到,被更名为《金匮要略》。

其中《金匮要略》中的“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”就记载了治疗消渴的经方,书中提到“渴欲饮水,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”“男子消渴,小便反多,以饮一斗,小便一斗,肾气丸主之”,此治疗方法经过了2000多年的临床验证,被沿用至今。

四、发展

之后,隋朝的巢元方所著的《诸病源候论》中也对消渴证的病因做了解释,认为“房事过度,致令肾气虚耗,下焦生热,热则肾燥,燥则渴,肾虚又不能传致水液,故随饮小便”,即房事过度也可以引起消渴证,且论述了消渴并发症“其病变多发痈疽”。

唐朝时期,孙思邈的《千金方·消渴篇》中记载了消渴的其他病因“凡积久饮入酒,未有不成消渴”,他认为长期喝酒也能导致消渴证。另外,王焘在《外台秘要·消渴消中门》中记载了消渴证尿甜的症状。

五、壮大

北宋王怀隐、王祐等编写的《太平圣惠方》中将消渴分为“消渴”、“消中”、“消肾”,创立了“三消论”。赵佶《圣济总录》中提到了“治消肾,小便白浊如凝脂,弱无力”,也就是西医所说的蛋白尿。

元朝张子和在《儒门事亲·三消论》中“夫消渴者,多变聋盲、疮癖、痤痱之类”,“或蒸热虚汗,肺痿劳嗽”,也论述了消渴的并发症。

六、完善

明朝戴思恭的《证治要诀》中明确提出了消渴的上、中、下之分类,而后王肯堂的《证治准绳·消瘅》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,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:“渴而多饮为,上消(经谓膈消);消谷善饥为中消(经谓消中);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(经谓肾消)”。

清程钟龄在《医学心悟》中依据王肯堂上消、中消和下消之说给出了治法:“治上消者宜润其肺,兼清其胃;治中消者宜清其胃,兼滋其肾;治下消者宜滋其肾,兼补其肺”。

如今,中医针对糖尿病的治疗也并没有止步不前,他们根据前人的经验研制出了诸多对症治疗的中成药。如玉泉丸治疗阴虚内热的消渴,消渴丸及参芪降糖胶囊治疗气阴两虚的消渴等等。并且,这条探索之路还在继续,期待中医在更多病症的探索之路上越走越远。


推荐:

看起来憨态可掬的土拨鼠,竟然有这么大的危害

生活中常见的阴阳学,教你了解自身体质偏向

药师刷题太费脑?听完老师讲讲考点和答题技巧,你会豁然开朗!betway88必威官网老师带你读薄教材,举一反三,做题才能更有效率!点击马上听课>>

温馨提示:因考试政策、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,betway88必威官网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如有异议,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!
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
课程 0元畅享 题库 资料包 客服咨询